提防「差價合約」交易

投資
網上交易
孖展
槓桿效應
風險

發布者: 錢生22/12/2022

大家可能在互聯網、社交媒體或討論區見過「差價合約」的廣告或相關討論。為吸引投資者,差價合約交易商一般以低門檻、高槓桿、靈活好倉或淡倉、快速獲利及24小時交易作招徠,但其實當中涉及很高的風險。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數字,約80%投資者在差價合約交易中虧損。

差價合約涉及極高風險

差價合約(Contract for Difference,簡稱CFD)是一種場外槓桿交易產品,投資者就相關資產(例如股票、指數、外匯、商品、虛擬資產等) 與交易商訂立好倉或淡倉合約,根據開倉價與平倉價計算盈虧,投資者不會實際擁有相關資產,而是對資產的價格升跌進行持倉。差價合約的投資對象,多數是專業投資者。

差價合約一般以槓桿方式進行,投資者只需投入少量保證金便可進行交易。槓桿效應會放大盈利,同時亦會倍大虧損。當相關資產價格的走勢與投資者的看法相反時,投資者可能損失所有、甚至超過所繳付的保證金。投資者亦可能會被要求追加保證金以維持倉位,如未能及時補倉,可能會被強制平倉。此外,差價合約是投資者與交易商所訂立的合約,涉及對手風險,若交易商失責或倒閉,投資者可能損失所有資金。

境外交易商可能難以追討

在香港,若差價合約不涉及《證券及期貨條例》所界定的證券或期貨合約,從事有關活動的公司便不在證監會的發牌制度管轄範圍內,因此亦不會受證監會監管。

網上見到的一些差價合約交易商可能屬境外公司,或受海外監管機構監管。若發生爭議,投資者須向相關海外監管機構尋求協助或作出投訴。但由於投資者身處香港,「隔山追討」可能會相當困難及不便。若交易商失責、倒閉或停止運作,投資者可能難以提出申索,亦可能無法循法律途徑獲取賠償。基於其跨境性質,即使差價合約的相關資產與香港金融市場有關,這些境外交易商的運作亦不在證監會管轄範圍內,證監會沒有法定權力向他們採取行動。

投資者參與差價合約交易不單涉及極高風險,而且不受現行法例保障。此外,更有不法之徒設立虛假差價合約交易平台進行詐騙。投資者進行投資前,必須做足功課,清楚了解產品的特性及相關風險,小心考慮自己的個人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,還有必須提高警惕,提防騙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