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小博大 風險倍大

學投資
投資
債務及借貸
槓桿效應

發布者: 錢生20/09/2021

近日我看到一則令人深思的新聞,內容關於有大學生借錢買股票,不幸損手,賠上了學費。這令我想起著名投資者巴菲特數年前接受電視訪問時說過的一句話:It is crazy to borrow money on securities。

人們常說投資要量力而為,之不過,礙於資金不足,又或者想以小博大,不少人會走去借錢投資,其中有人開保證金(即孖展)戶口,也有人透過私人貸款、稅務貸款,物業貸款,甚至是學生貸款等等,加大投資本錢。

聽到「財務槓桿」(leverage),有人會覺得高深莫測,認為是一種必須掌握的財技。然而,槓桿說白一點就是借錢,而「倍大投資回報和虧損」則大概道出了借錢投資的效應。

舉一個簡單例子:用10元買股票,當中有9元是借回來的,那麼槓桿效應就會是10倍(10除以1)。每當股票價格上升或下跌1%,槓桿效應會將盈利和虧損放大10倍,即變成10%。借貸佔投資金額的比例愈大,槓桿效應就會愈高。

撇除槓桿效應,借錢要支付利息。升市時,人們總認為股價升幅,甚至是股息足夠支付貸款的利息,然而,股市瞬息萬變,並沒有「一定」或「保證」這回事。借錢要還,加上要支付利息,因此借錢投資通常都是短線的,而短線買賣會涉及較高的投資風險。如借孖展買賣股票,當股票價格的走勢與自己的預期背道而馳,就可能會面對補倉(即被追繳孖展按金),甚至被斬倉的風險。孖展客戶除了會損失所有的孖展存款外,還要承擔孖展戶口的損失。

進一步了解孖展買賣

不少散戶投資者會買賣衍生產品,例如窩輪和牛熊證等上市結構性產品,原因是它們的買入成本較買入相關資產低,做到以小博大。然而這些產品除了帶有槓桿效應,它們的結構、運作和定價都十分複雜,投資風險高。如果借錢買衍生產品,「槓桿加槓桿」,風險可想而知。